十几年来,包括这次大罢工在内的任何一个街头政治或社会动荡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每次社会大行动都少不了公职人员的广泛参与,甚至成为主力军。参与2007年11月这次罢工的公职人员占全法公职人员总数520万人的30%。 在法国,公职人员的概念比较广泛,规模十分庞大,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级政府公务员,一是政府公务员以外的所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包括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等。在历次罢工中,公职人员提出的诉求不尽相同,但矛头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反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既时髦又传统的社会罢工的基本目标和主要诉求。这次大罢工中,政府公务员八大工会号召举行24小时全国大罢工,提出的口号是提高收入,反对减员。在失业率非常高的法国,政府公务员始终被认为是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普索斯民调所(Ipsos)的民调显示,94%的公务员“对他们的职业感到自豪”。但是,冗员必然摊薄收入,薪水较低必将导致效率低下,这已成为社会备受诟病的痼疾和历届政府改革的难题,三分之二的法国人认为“公共部门改革已成燃眉之急”。 萨科齐上台不久就提出改革公共部门是“国家当务之急”,并将其称之为“文化大革命”(révolution culturelle),不久,总理菲永也跟着采用了萨科奇的“文化大革命”用语,于是,“文化大革命”这个曾经在中国和法国60年代中期十分熟悉和流行的用语在媒体上再度出现(尽管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所不同的是其含意有所不同,它是指三个内容:第一是减少庞大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即对退休公务员的空位不补充;第二是对新招募的公务员实行合同制;第三是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在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如此规模巨大的削减公务员队伍还是首次;按照萨科齐的改革计划,2008年是大规模减员的第一年,计划裁员22921个岗位,具体办法是,对每3个退休公务员只招聘补充2个,这样一年就可节省4.58亿欧元的支出。 由于2008年新招的公务员将打破铁饭碗,实行合同制,所以,媒体上也有将这次“文化大革命”称之为“新社会契约”运动。无论是右翼的《费加罗报》,还是左翼的《解放报》,甚或法共的《人道报》,目前都很容易看到这些时髦的改革新词汇。 为什么萨科齐将改革福利制度和重塑公共部门这些雄心勃勃的国内改革计划称之为“文化大革命”?法国著名的政治学院研究员雅克��������卡普德威尔给予很好的解释,他认为这些改革的实质是对文化习惯的改革:“我们不应低估阶级问题的重要性,因为身份认同就意味着职业区别。萨科齐的打算是想说,‘我想要一个美国式的社会,在那里,赚钱不是罪恶’。但是我不敢肯定,你能够改变上百年形成的现在这样的生活习惯吗?” 萨科奇总统上台之后,为削减政府支出,宣布了将近一百项改革措施,大到裁减政府冗员,小到允许协议离婚,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公共部门行政事务的所有领域,表现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坚定决心。法国目前公务员总数高达520万,其支出占国家总预算44%,近一半预算用来发放公务员的人头费,不仅财政负担沉重,而且国家机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敷衍了事、玩忽职守等现象比比皆是。在萨科齐看来,公共部门的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革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人才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