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的芯片短缺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产生的结果,包括疫情引发的停工停产、下游需求的激增、物流链断裂等。 芯片行业既往的“经验”造成的误判,以及对疫情催生的消费电子需求准备不足,也主观激化了芯片的供需矛盾。 从整个行业上看来,芯片短缺其实是一个短期情况。业内人士对判断是,2021年下半年或许会有转机。 整理|腾讯科技 马炯慧 臧金明 全球“缺芯”难题愈演愈烈。 从2020年底开始,多家车企已经因为“缺芯”减产甚至停产。现在,汽车芯片缺货危机尚未平息,手机、游戏机等消费电子行业也纷纷曝出缺芯情况。芯片缺货到底是怎样造成的,为何汽车、手机行业都含“缺”?这一情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是天灾,更是“人”祸 这一轮的芯片短缺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产生的结果,包括疫情引发的停工停产、下游需求的激增、物流链断裂等。疫情重挫全球制造业,但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却是正向的,如电脑、智能家居产品、无线设备以及游戏设备等,都离不开芯片。 疫情直接引发的比如停工停产、物流不畅等,可以作为“缺芯”的客观原因,属于不可抗力。除此之外,可能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激化了最终的矛盾,造成了如今的结果。 首先是芯片行业既往的“经验”造成的误判。疫情之前的2018年,全球芯片行业销售额创下新高,增幅达到了13.7%,但是到了2019年却大降12%,又返回到2017年的水平。这是第一个“深V”。 芯片代工厂的常规做法是统筹管理客户需求。例如优先保证长期客户生产,按照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生产数量统计来优先排期。 这一情况造成了芯片行业将继续萎缩的“假象”,继而可能对2020年的需求形势产生了误判,影响到了生产的提前布局统筹。 其次,对疫情催生的消费电子需求准备不足。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全球芯片有四个月的销售额是环比下滑的,另外两个月也只是最高1.5%的增幅。可见,因为疫情的原因,全球对芯片的需求保持在比较低迷的水平。 但是,从6月份开始,全球芯片连续四个月保持正增长,最高环比增幅达到11%,全球对芯片的需求爆发性增长,但代工厂应对不足,在9月创下当年的最高增幅后,从10月开始,产能已经捉襟见肘,已经近乎达到极限,销售额增幅又继续回归低位。 最终,新冠疫情导致电子产品需求大增,进而推动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整体增长6.5%,达到4390亿美元。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上半年,这一情况是无法预测的。 至于为何缺芯现象影响到汽车、手机等各个行业,则首先要看下全球芯片行业在终端用途上的份额情况。 据SIA 2019年的数据,全球芯片近三分之一用在了通信行业(主要是手机),其次是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行业为第四大用途,仅占12.2%。 车企最先拉响“缺芯”警报 2020年初,突如其来、且持续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缺芯”的导火索。 受疫情影响,车企上下游产业链对车市的预测都偏悲观,车企也纷纷下调了整年的销售预测,向代工厂提出减产需求。在疫情最为严重的3~4月,汽车业的悲观情绪持续加重(见下图)。这是第二个“深V”。 当时,麦肯锡预计受疫情严重影响,2020年世界汽车销量或将减少近三成,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5%,美国和欧洲的销量将减少18%-36%,产量将分别减少近500万辆,短期内不可恢复。 但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后(去年下半年),汽车销量(尤其是中国)出现反弹。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零售累计达到1928.8万辆,同比增速-6.8%,高于年初行业预测-10%的增速。 这种“深V”走势让车企、代工厂都始料未及。这是第三个“深V”。 车企产能方面恢复显著,但芯片产能却未及时跟上步伐。于是,汽车和芯片出现了“错配”现象。芯片的供货周期是8到12个月,现在出现芯片短缺的现象,往上恰好能追溯至疫情期间。 手机、PC等消费电子也“缺芯” (责任编辑:人才市场) |